特邀嘉宾
陈永锵(岭南画派纪念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广州开明画院院长、广东樵山书院院长、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优秀专家。)
罗一平(广东美术馆馆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协美术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教授、亚洲艺术家联盟中国委员会主席)
嘉宾主持
赵利平(收藏家、资深艺术评论人)
陈金章、杨之光、梁世雄、尚涛、林丰俗、林墉、周彦生、陈振国、陈永锵、庄小尖、陈新华、方楚雄、许钦松、李伟(微博)铭、王璜生、李劲堃,16 位在当代中国画坛有着广泛影响力的岭南国画大家,近日难得地因画聚首。透过他们的画,可以看到岭南国画一脉相承的传承脉络。而中国画在他们这一代画家身上产生的变化也非常值得探讨老一辈艺术家在自身艺术中产生了哪些变化? 今天达到何种状态? 下一代画家又将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 各位画家的绘画语言各具何种特性?
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是中国画在近半个世纪以来现代化进程中的亲历者、参与者以及承接者,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勇于革新的精神,为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丰富性和可能性,呈现出多元的艺术面貌。
而岭南画派被藏家看重的原因,正是缘于其在美术史上的突出地位。
“两高一陈”时代: 为了人生而艺术
赵利平: 最近正在广东美术馆展出的“当代岭南中国画双年展”, 邀请了在当代中国画坛有着广泛影响力的16 位国画大家, 展出的作品主要是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及近年新作, 梳理了当代岭南国画的发展脉络。这16 位画家,都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岭南中国画发展绕不开的人物, 中国画在这一代画家身上产生的变化, 是非常值得探讨的。特别是21 世纪营造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语境,在这个多元的文化形态中,当代的岭南艺术,与之前相比有何不同?
罗一平:岭南艺术走到今天,其实发生了很多变化。岭南画派的开拓者“两高一陈”(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其贡献在于“开拓”,在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他们带有很强的前卫性质。20 世纪前期的中国,当时有三大画派:海上画派、京派和岭南画派。其中,京派的技术最为成熟,他们在中国这本很华美的“词典”里摘章引句,变为一篇非常经典的文章, 把中国的经典组合得非常好,但京派的问题在于,在20 世纪初社会大变革的潮流下, 他们跟时代精神很不吻合,缺乏社会活力;海上画派吸收了京派的语言美、笔墨美,将其和人们的喜好结合到一起, 实现了艺术的市场化、普及化、大众化,特别是在艺术雅俗共赏方面,海派取得了很大成就。所以海上画派专家喜欢,大众也喜欢,成为了当时影响力最大的一个画派。
而岭南画派的“两高一陈” 都是革命者,在特定时期,他们肩负着救国救民的重任,所以他们没有把目光仅仅放在传统上,而是把目光透过薄雾,穿过海洋,看到海的对面,以日本为跳板,把西方文化引进了过来。他们在题材的开拓,语言的开拓,东西方的文化艺术碰撞交融上做了很多的工作,这在当时堪称前卫,甚至时至今日,都很有借鉴作用。兼具开拓性、包容性、强烈的社会视野性, 这就是岭南画派的第一代开拓者。作为先锋,他们有些东西的确不是很成熟,特别是在语言上,他们跟京派、海派都有距离, 这被后来离开 特定语境谈当时岭南画派的人所诟病。
但是, 三个画派当中, 能直接影响世纪中国文化的发展, 甚至一直影响至世纪的,肯定首推岭南画派。我觉得这是广东的媒体、艺术家所没有认识到的,应该引以为豪的。当时的岭南画派有没有问题? 当然有问题,但回到当时的语境来讲,这些都不是问题。
陈永锵:说到与其他画派最大的不同,岭南画派是“为了人生而艺术”,不只是为了艺术而艺术,更加不是为了艺术而人生。岭南画派当时的出现,不只是为了探索艺术,更多的是为了民族的存亡, 所以岭南画派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担当。如果单纯从艺术角度研究岭南画派,你会摸不着北,但如果单是凭着这一点, 说岭南画派是政治画派,这也是个莫大的误解,在民族危难的时候, 谁都应该挺身而出。应该说,岭南画派的出现,出发点是为了改变社会,而不是单纯为了探索艺术。
所以岭南画派远不仅仅只是广东的一张“文化名片”,而是广东的自豪。
她是不曾、也不会去考虑“如何突出它的广州特色”那么“小家子气”的。因为岭南画派的出现是应“民主革命”的思潮, 要不然高奇峰辞世为什么民国政府要为其“国葬”? 岭南画派的“包容与创新”、“现实关怀”等理念所体现的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时代观念, 它心怀天下和民族命运, 而不是一个狭隘的“地方小团体”利益。岭南画派的价值是时代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 她是岭南文化整体中的一个部分, 体现了岭南文化的如水本质, 水有本性而无定形,水利万物而不争。
“关黎”时代: 着意笔墨
赵利平:相比“两高一陈”,现在最受市场追捧的是关山月和黎雄才的作品, “关黎” 也普遍被认为是岭南画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罗一平: 岭南画派发展到建国后“关黎”这一代人,他们已经不是革命者,而是教育家和纯粹的艺术家, 他们更关注艺术语言和生活的联系,从留意艺术的社会性、政治性、民生关怀,发展到对艺术语言本体的探索。但是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他们艺术语言的探索也是有限的。在当时的大背景下,艺术为社会服务,艺术为政治服务,所以黎雄才和关山月的很多作品, 是真实地在讴歌社会和大自然, 这是他们对所处环境的真切感受。他们在“两高一陈”的基础上,对笔墨有了很大的发展,更讲究笔墨语言表述和生活的关系, 更注重笔墨语言本身美的呈现。这使岭南画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能有一种新的面貌, 并且在七八十年代仍能屹立不倒。正是因为有了“关黎”,在海派、京派被人遗忘之后,还有岭南画派与浙派、金陵派三足鼎立的局面。
赵利平:虽然在艺术风格上,“关黎”跟“两高一陈”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但仍然能够看到岭南画派清晰地传承脉络。
罗一平:对画派的传承,有的是继承了前人的笔墨,有的是继承了前人的精神。岭南画派准确来说,还是继续了一种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岭南精神, 而不仅仅只是一个画派的精神。后来广东的艺术家,正是继承了她的包容性、试验性、开放性,才使他们能跨越地域的限制。其实广东的艺术家一直在自觉地思考,特别是关山月,他的目光其实一直盯着北方。关山月没有过多继承“两高一陈”的笔墨了,真正继承“两高一陈” 笔墨的是后来去了香港的赵少昂等人。在广东的画家, 并未在笔墨上继承前辈,他们继承的是开阔的思维。
当代岭南画家:风格多元化
赵利平:当代岭南的作品,仍然能够以创新精神串起一个画派,特别是多元化的绘画风格,让岭南画派跟其他画派相比,总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罗一平:改革开放后,广东进入了多元的时代, 北方很多艺术家南下广东, 使广东的艺术家无需走出广东,就打开了视野。南北艺术家在对话过程中,也看到了“关黎”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他们也思考着西方文化进入和南北文化交融后,我们这代艺术家应该如何成长? 应该说,与当代长安画派、金陵画派相比,当代岭南画派的艺术家更加不拘一格。如果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关黎”在中国有了一席之地,那么现在,岭南画派在中国画坛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如果宣传推广得当,它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力量。
我们有领中国风气之先的几位艺术大家,例如林墉,当上世纪80 年代初期,所有的艺术内容都还带着政治观念或者说人们要么在歌颂这个时代,要么在尝试用外来的文化解决中国问题的时候, 林墉悄然画了一批很唯美的作品,其印度、巴基斯坦写生作品,影响非常大,让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有东西可以美得如此让人心醉。后来,杨之光从浙派转到了林墉式的人物写生,把人物从特定历史环境中剥离出来,他们画的人物,已经没有“背景”了。杨之光的成功不仅仅只是笔墨的成功,其实是对人物内在刻画的成功。之后的陈永锵等人,积聚了一种力量,在笔墨或专题上都做出了自己独特的探索。
年轻画家: 艺术和市场两难选择
赵利平: 最近16 位当代岭南国画大家的作品,的确让人感受到当代岭南厚重的文化积淀。在他们后面,还有一大批年轻的画家正在成长。但与前辈画家不同的是,他们身处一个艺术和市场密切交融的时代,这让他们没法像前辈画家那样尽心追求艺术,在画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总会与市场发生或多或少的联系,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也急于打造自己的名气与市场。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 现在正面临着两难的境地,既要兼顾艺术、技法的提升,又要兼顾市场,这对他们的绘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陈永锵:这是毁灭性的影响,艺术是艺术,市场是市场,如果画家将精力都放在考虑一张画能够卖多少钱,一迎合市场,就成不了艺术家。但我不是说不能卖画, 艺术家也是要养家糊口的,齐白石、吴昌硕也靠卖画为生,这并不阻碍他们成为一代宗师。好像我的画,就一直不肯被人包装,我享受我能支配我赠画的自由和由此带来的陶醉。所以在艺术和市场的平衡上,要看你是追求精神多一点,还是追求物质多一点。人生有三种态度,一种是逐利,一种是厌利,这两种都是极端的。最好的态度,应该是郑重人生,名利如风雨,风调雨顺天之赐,暴雨狂风人不与。虽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会是好士兵,但总想着当大师的画家,肯定不是好画家。
罗一平: 广东年轻一代的画家,其实大多还是非功利性的,他们不像北方画家那么浮躁。我不认为市场是一个坏东西,市场对他们是一个促进剂、调合剂。他们会在市场中思考上一辈的成功点在哪,这使上一代无意识的选择变成后继者有谋略的选择,这看似是市场的选择,其实是一种文化的选择。年轻一代的视角其实已经超越了前辈。当看到一个图式成功, 他们就会研究这个图式,但他们也知道,当他再画这个图式的时候, 只会是已有图式的复制品,市场是不认复制品的。那么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画出我自己的图式,同时获得市场的认同呢? 这就是年轻一代会考虑的问题。所以我认为五年、十年后,广东画坛仍会出现一批佼佼者。现在我们就要鼓励他们成功,让他们在尚未成功或即将成功的时候,感觉到成功的喜悦。
办展览:体制外的展览无需权衡
张三李四赵利平:现在很多后起之秀,的确很注意通过办展, 提高自己在行业和社会的知名度。回头再看正在展出的“当代岭南中国画双年展”, 我发现它的成功,就在于它的非官方, 这让它在选择上更自由,少了平衡性。现在这种能够让人关注的展览,已经不多了。
陈永锵:说这次展览好,因为它不是体制内的,而是体制外的。体制内要考虑到平衡,要投鼠忌器,要选张三的作品还是李四的作品,想到头都破了,私人机构就不用考虑这种问题。
罗一平: 广东美术馆在办展览的时候,除了提供场地外,还要考虑到展览的水准,这样展览才能办得好。不管是哪种形式,当一个画展进入美术馆时,美术馆的学术意识就会跟着进入。这一次展览,不是美协也不是画院搞的, 所以无需权衡张三李四,它有相当的自由度。这种方式, 下来我们还会继续探索, 不仅跟画院、美协等研究机构合作,我们还会跟公营或私营的艺术团体合作, 这是我们一个有效的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