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上海证券报》问
杨卫
艺术家在生活上是一个很被动的群体,他们的生命状态基本上都是随着社会节奏的变化而变化。他们并不是现实社会中的强者,也并不是一个社会所必须拥有的群体,而是一个附属的群体,可有可无。所以,无论搞文化产业还是求地方经济,艺术家往往容易被利用,利用完了、没有价值了,就不了了之了。
就拿宋庄来说,地价从2000年到现在,已经翻了几十倍。艺术家因付不起房租等原因,搬走了不少。这种情况最终会造成一种相互摧残的结果:当艺术或者是文化资源抽走以后,这个地方又会变得文化贫瘠——这个曾经因为文化、艺术带动起知名度的地方又变成了一个卖场。文化、艺术被挤掉以后最终就是两败俱伤的结果,什么都没有落下。这是目前非常棘手的一个问题。
目前,在国内,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一些地方的艺术区都出现了类似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在强力地打造艺术区;另一方面又把既有的艺术区拆散。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主要原因可能都是经济方面的。因为地价,一些边远地区需要增值,必须要打文化创意产业这块牌,先让它有一定的知名度,逐渐地把地价增值,但是增值以后就不需要文化这个东西了。
这个问题会对未来的中国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已经形成的一种文化传统或者说历史积淀,甚至一代人都没有过去就被我们自己给摧残掉了,这是非常要命的。我们过去多少代人积淀起来的东西曾经也被摧残过,后来痛心疾首地重建,可当我们自己还没有建完又给它拆了,这对文化发展十分不利。地产的价值是有限的,地价再贵无非就是一块地而已。如果一味地强调地价的增值或者是GDP增长,而没有一个文化底蕴,或者是没有一种文化在背后的铺垫,未来的竞争力绝对不会太强。缺乏软实力,这是现在艺术区发展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不只是北京,全国各地都有这个问题。
艺术家本身是比较单纯的,他们当时找的这些工作室过去大都是一些废弃的工厂,或者是一些偏僻没有的地方。这些地方可能早就转手给别人了,只是在艺术家还没有来之前不知道干什么用,中间有一个空档期,于是就租给了艺术家。艺术家们花了很多钱装修打造这个地方,影响出去了地价也就增值了,于是便转为了商业开发。这个时候的拆迁,有时候连补偿都没有。现在各地都面临这个情况,搞得怨声载道。一方面是拆,另一方面又是打造一个个“国际艺术区”。
前几年在宋庄我邀请不少学者搞过一个有关文化创意园区和艺术区的论坛。当时有一些学者认为:一个城市规划的先期就应该要有这样的一种理念,即政府应该建立一些具有一定保护性质的区域,就像保护老四合院一样,不管老四合院那块地值多少钱,就因为这是一个城市的记忆,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就应该保护起来。这就像保存一个人的记忆,如果人没有记忆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一个城市也是一样,不管是通过什么样的一种方式,国家都应该给相应的政策将一些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区域保护起来,使它变成这个城市的一道风景。不要把每个地方都变成是GDP、房地产。这个问题可能涉及到城市规划、设计,以及城市发展的理念——这些都是一个城市发展必须考虑的因素。
2011.7.20于通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