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广州连续迎来了几轮虽短暂但凶狠的降雨过程。在这个多雨时节,我被省美协的好友拉到文化假日酒店的蓝宝石当代艺术馆聆听了一场关于当代艺术的讲座。由于朋友的缘故,被安置在第一排就坐,它的好处显而易见——可以清楚地端详怀恩的容颜和他不经意的小动作。
理查德•怀恩是国际著名当代艺术批评家、芝加哥大学文化学博士,《美国艺术》(Art in America)杂志主编,他曾经撰写了很多关于亚州等地的艺术评论。对中国艺术的研究长达十年之久。他的《中国当代艺术》(New China, New Art)是对1976以来中国艺术的研究,由著名出版社Prestel Publising于2008年秋天出版发行。
在开场白将要结束时,怀恩竟然兀自发出调侃的笑声,而坐在我身边的美国驻广州领事馆的文化参赞用更夸张的笑声予以配合,让我以为能聆听一场幽默有趣的演讲而窃喜。
然而,接下来的大部分时间,我是在乏味中度过的。我甚至相信,他的文字一定比他的演说要精彩许多。他用了大量时间介绍文革以来,在中国发生的艺术事件及作品,对于一个不熟悉这段历史的艺术青年来说,这些或许有吸引力,但用大部分时间介绍那些已经成为历史的艺术事件和作品,与他所演讲的主题《中国当代艺术如何在国内外取得成功》似乎有些跑题。也许,他不是一个表情丰富和善于表达的演讲家;幸好,中文即时翻译的高水平弥补了平缓而略显沉闷的进度和场面。从他准备的大量有关资料,以及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对中国当代艺术进行不间断的研究,其认真与执着的态度让人感佩。
我没有读过怀恩的著作,也不知道他对中国当代艺术研究的高度和深度。但从他演讲挑选的艺术代表作品来看,明显地觉出他的个人倾向。想起今年4月,他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了题为《艺术批评真的需要理论吗?》的演讲,他认为进行批评没有方法或理论可言,只能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并提出了作为艺术批评家需要的十种能力:一、与观众共鸣的能力,可以放在普通观众的角度去看问题;二、眼力,即看到作品的直觉;三、要有纯粹的写作技巧,一篇好的批评应该自始至终承载着作者的感情;四、要熟悉艺术界的现状;五、需要有充分的对艺术史的了解;六、深入了解全球艺术的体系;七、思想的独立性,不受政府、市场、学术标准和著名人物魅力的影响;八、懂得基本的艺术语言,比如用笔、色彩、构图及雕塑的空间原则等;九、精心挑选比较明智的批评原则;十、需要一些艺术理论能力,了解艺术概念的组合。
以上所说艺术批评家所需要的能力,基本赞同,只是第一条值得商榷:如果一个艺术批评家为了与观众共鸣,而将自己放在普通观众的角度看问题,势必会降低看问题的高度,从而影响看问题的前瞻性和专业性。原《南方都市报》总编程益中说过一句有个性的话:读者的意见我们要听,但我们也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毕竟我们是专业人士。
最后半小时的提问时间,广州的艺术青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他们的提问让怀恩颇费了一番脑筋,从侧面也反映了其问题的难度。与北京相比,这样的活动还是太少,希望广州能多一些时代美术馆这样具有战略眼光的艺术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