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可谓冲高跌重,2013年更被看做是艺术品信托的“退出之年”,涉资26.42亿元的艺术品基金正在苦寻下家,用知名艺术品品鉴与投资专家吕立新的话说,“2013年的艺术品市场形势非常严峻”。但艺评家朱其则表示,这只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进入“常态”的特征,而这种“常态”将持续5年以上。
2012年,中国艺术品市场遭遇了新一轮的市场调整,包括传统书画和当代艺术在内的所有艺术品的拍卖成交量和成交额均表现不佳。
据统计,截至2012年12月19日,中国2012年艺术品拍卖成交总额为536.9亿元人民币,与2011年的968亿元相比,减少44%,而不少大拍卖公司仅2012年秋拍的跌幅就超过50%。2012年,仅有5件亿元成交的艺术品,而2011年这个数字是26件。
从画廊来看,2012年,全国仅近7%的画廊盈利。被视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地标的798艺术区,也在发展10年后的2012年陷入瓶颈,这无疑让市场更加悲观。
但业内也并非悲声一片。有人士表示,2013年将是艺术品市场的康复期,但这个康复期有多长,目前尚难预料。也有观点认为,这种状况正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实现理性回归、“去泡沫”的过程。
近日,《华夏时报》邀请了艺评家、艺术家、画廊老板、拍行经理对2013年艺术品市场走势进行大胆猜想,在专题文章《关于艺术品市场猜想:谁来为26亿买单》中,试图为2013年的中国艺术市场“把脉”。
吕立新:2013年中国艺术品市场非常严峻
(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文化部《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项目负责人,国家《艺术品管理条例》起草小组成员。)
2013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我认为应该是很严峻的一个局面。因为整个市场还会像2012年一样,持续向冷。原因当然受大的经济环境影响,因为艺术品市场是整个经济市场的晴雨表,目前我们的经济在宏观调控下并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
目前,很多拍卖公司包括很多艺术品机构的日子都不太好过。成交量比较低,成交不活跃,很难看见好作品,人们的热情也不高,因为市场不好,大家有好东西也不拿出来。艺术家创作也比较萎靡。
一个国家或地区艺术品市场的真正繁荣发展,首先应该是健康的,然后是有法可依,有诚信、行业规矩大家遵守,整个行业是有序而健康地向前发展,而不是忽高忽低,忽冷忽热,行业中充满虚假数据。
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才20年,和西方艺术品市场将近200年的发展比,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各个方面都比较薄弱,而且问题多多。所以,我们衡量一个艺术品市场的强大,不能光看公布的数据。
鲍栋:拍卖成交下滑对画廊发展反而是好事
(曾任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学术部主管、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兼展览部主任,2002年开始涉足当代艺术领域,致力于艺术史论研究、批评写作与展览策划。)
所谓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大幅下滑主要是拍卖的下滑,这是好的事情。因为现在需要的是初级市场的发展与内部分层,画廊等初级市场才是真正能够推动艺术家实践的,而拍卖行的行情和艺术家关系并不大,只是富人之间的游戏罢了。
而艺术拍卖市场的繁荣是以透支初级市场的基础工作为代价的,拍卖上的操作比日常的画廊工作见效更快,但这种效果是杀鸡取卵的事情,所以拍卖成交下滑。对于画廊的发展来说反而是好的事情,对于注定会与画廊共同成长的新一代艺术家,更是好事情。
有很多展览是希望年轻艺术家获得未来的话语权,这是对历史的透支,我希望不要以这样的心态来看展览,我们就是关注现在,而未来是要开放的,未来是未知的,这时候实践和主体性才重要。
市场是艺术系统结构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唯一的部分,市场的调整是整个艺术系统调整的一部分。对于当代艺术而言,这个系统本来就是要不断调整的,不调整反而是很不正常的事情。实际上,目前最重要的是建立起一个动态的艺术系统结构,尤其是其中的研究、评论、传播、展览的环节。
内地大部分的当代艺术收藏都是滞后的、保守的,甚至是跟风的,而且中国也没有出现那种有着明确定位的收藏群体。新一代的艺术家会带来一批新的、有文化判断力的热爱艺术本身的收藏家,这些新的藏家首先是喜欢艺术,而不仅仅是投资艺术。
朱其:5年内市场不会有什么变化
(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曾任《雕塑》杂志执行主编。)
今年和以后的艺术品市场都应该是一个常态的发展状况,不会大起,也不会大落,我估计今后5年都应该是这个状况。
好作品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是比较少的。艺术品市场进入常态化后,市场生态会更接近于发达国家的艺术品市场。在西方国家,少部分优秀艺术家到达一定知名度后,作品价格会涨得很高,而大部分艺术家都处在一个中低价位,作品大多作为家庭装饰之用,也就是消费性购买。
而他们市场常态化的特征之一是,有知名度的大艺术家四五十岁以后,作品才会卖到几十万、上百万美元;如果没有知名度,一般都只能是几千到几万美元。另一个特征是,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不可能卖到很高,国外价高的艺术家一般都得在45岁以后,不可能像我们国家二三十岁就卖到很高价格。
杨旭:创作精品仍有升值空间
国内艺术品市场仍会持续一段时间的低迷,至少到今年春拍都不会有太大起色。2013年春拍依然是对市场再观察的重要窗口期,但艺术品市场不会有特别大的转变,是微调以后趋于理性的一年,仍属于“调整年”,很大程度上是受目前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形势影响。
去年,近现代书画亿元拍品风光不再,像傅抱石的《巴山夜雨》在香港只拍出两千万港元,而2010年他的同类作品要七八千万元,价格严重缩水说明书画市场确实有泡沫。
价格真正“屹立不倒”的,是古代书画中那些真正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传承有序的作品。有人说“亿元时代”结束了,关键在于缺少好的古代书画作品。古代书画行情之所以保持坚挺,是因为即使基金不买、行家不买,还有博物馆接盘。这对市场而言是个非常重要的信号。况且古代书画的重要作品都是实实在在交割了,而近现代书画往往到最后实际成交付款环节都出现了问题。
中国书画市场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部分画家的创作热情,但真正的艺术是不会被市场左右的,书画家安心创作,市场让艺术机构来做,这样艺术品市场才能健康有序地发展。
艺术家如果是为了迎合市场而创作,不会有太多的精品力作,那些能千古流芳的作品很少会受到市场的影响,都是艺术家有感而发后的心智果实,一个光会讨好市场的画家决不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
观点
当代艺术可以便宜卖吗?
不能
艺术国际主编吴鸿:“我们有什么理由一厢情愿地要求如此酷爱卡拉OK艺术的普罗大众们像酷爱卡拉OK那样来酷爱当代艺术呢?‘平价’这个道路在当代艺术里根本就行不通。‘平价’之后的艺术品买卖只会引起更多的‘捡漏’式消费理念,既然富人都不能够纯粹地去消费艺术品,寄希望于大众不以投资为目的去消费艺术作品,似乎并不是那么靠谱。”
可以
艺术评论家栗宪庭曾在《平价市场与文化建设》一文中提出现今的当代艺术为何要走平价化的道路:“连2006年创造了国际拍卖记录的张晓刚,其作品在1990年代初,一幅画也只有几百美金或几千元人民币而已。”他建议艺术家以切实可行的价格定位。另外,他还提到,现在从事当代艺术作品的艺术家太多了,在学术指向并不是特别明朗的状态下,艺术品平价化,是可以给更多的艺术家提供生存空间,“别指望平价市场的每件作品都是伟大的作品,当然,任何市场的目标都是鼓励和发掘有创造力的艺术家,问题是,再伟大的画廊和拍卖行甚至批评家,都不能保证不出现平庸的艺术品。”
|